著作出版

【荳的早餐時光】教學的技術

More Detail

詳細資訊

詳細資訊

2021/08/10    ►►►

<教學的技術>這本書到手的時候,剛好接到 IFD 財團法人國際花藝教育研究文教基金會 一整天工作坊的邀請。

髮妝造型一整天工作坊的經驗很多,但是幫花藝設計師、甚至是花藝老師上造型課,是第一次。


雖然主題來自於他們即將要操作的「人身花飾」,也對於我的課程內容很有信心,
但是
小荳老師的專業是造型,花藝專業零,
該怎麼讓他們很快地對工作坊產生興趣、
信任,並融入到課程裡,是我當時絞盡腦汁的重點。



上輩子燒好香,期待很久的<教學的技術>同時出版了,我當時幾乎是一邊讀書一邊修課綱。
先說結果,

這個工作坊「花綻放-人身花飾與整體造型的協調對話」,原本只有台北一場。以往其他地區會請當地的老師授課。



但因為台北場課後好評、學員要求,協會直接加開了嘉義、台中場次。
其中,嘉義是第一次獨立開工作坊,以往都是請老師北上參加。



花綻放的工作坊結束後,有一場德國花藝老師來台授課的工作坊,也邀請小荳老師去做人身花飾的建議分享,

讓學員能同時跟花藝老師、造型老師討論自己的作品。





接著當協會受邀在台北市政府舉辦國際交流花藝秀的時候,百意當然成為造型團隊,

出動了5位髮妝、1位助理完成花藝秀髮妝造型。



秀結束了之後,再受邀開一場「花綻放視覺藝術」作為這一系列的總結。但是等等,
還沒結束,
這當中也同時受協會董事長邀請到扶輪社開課、也幫花藝老師上了彩妝、個人品牌形象課程。



而這一切的開始,就是台北場的工作坊。當時絞盡腦汁,
是用了哪些<教學的技術>,讓工作坊如此成功?


寫一篇感謝福哥不為過吧😃,並再次好好推薦這本書<教學的技術>,和<教學的技術>線上課。

最近,線上課還多加了線上課程的教學的技術。推薦給對教學感興趣,或已經是老師的你~


📚📚📚
 
以下內容非常細節喔。對教學不感興趣的可以先轉台了😄


1.分組的技術
✅
以往小荳老師的工作坊就會分組,也很多互動。但缺點就是,
常常上完課就筋疲力盡,功力全出。



<教學的技術>裡提到,

分組不要在上課一開始,而且要強制打散原本坐一起的好朋友,並選組長。

這3件事是我原本沒有的。
想起來就很生氣啊,
我上課就是想跟好朋友坐一起啊,強制打散奪討厭啊~
但這3件事卻是解決我筋疲力盡的最重要。(請自己去讀書或是線上課看內容啊,這邊就分享我的做法)



因為學員都是花藝設計師、花藝老師,我希望他們來到造型課也能感到熟悉。


所以入場簽名的時候,就請他們在6種乾燥花之中,選一個自己喜歡的拿走。

而乾燥花不是禮物喔,
當大家入座、小荳老師開場、破冰、自我介紹,帶入一點點課程後,
開始分組。


請同學們拿著自己的乾燥花,與其他5種花相認為一組。(分組完成、並強制拆散同桌好友)
這些花也不只是分組用而已,是下午人身花飾發想圖實作的材料,
所以你如果任性地想跟拿同一種花的朋友同組,
那就等於放棄一個創作材料,事實證明
沒有人願意這樣冒險。



所以你們看照片裡每桌的乾燥花,一部分是大家入場時用來分組相認的信物。那另一部分呢?



2.計分得大獎✅


<教學的技術>裡也花了很長的篇幅在介紹計分、頒獎的好處與重要性。

這在荳之前的工作坊也都有使用,而且我的計分方式一向也很活潑😄只是再次無法用在花綻放講座。


有了入場分組的靈感,計分的方式也是乾燥花。每一次答題,就是為自己這組拿到更多的創作材料。


所以桌上的乾燥花,都是戰利品。



你真的很難想像戰況有奪激烈,有時候小荳老師只是先拿了一朵在手上,學員們就紛紛這題一定要搶到的勢在必得。

「我們還缺藍色的元素」「這個花型很特別」「老師你知道這花有多珍貴嗎!」
(老師只知道這花很漂亮😅)


🌹其實除了分組計分,這個「有限材料」的概念,也是我想帶給同學的。


創作其實都是在有限材料裡進行,搶到珍貴的花很好,沒搶到,或許也是激發創意的開頭。



3.鼎鼎有名的大白紙+粗麥克筆
✅

我不確定這個方法的源頭是不是憲哥福哥,但我第一次知道這個方法就是來自他們。



以往我也都是請學員拿麥克風回答,但缺點就是,為了鼓勵更多的學員回答,
我也總是耗盡心力(和搞笑功力)😅
而且當學員的人數越來越多,會參與答題的人數比例勢必會降低。


 
分組、團隊答題、用大白紙展示答案。解決了只有少數人參與回答的問題。

而且因為一致的流程設計,讓學員了解遊戲規則後,很快地就能聚焦在課程當中。



✏️
分組

計分頒獎

白紙寫答案

看來都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教學的技術>,跟我們在小學做的事差不多啊?



沒錯!而當遊戲規則越清楚簡單,學員越能快速投入,
教學的內容就能越快越精準的被吸收和討論。




「越簡單的架構,就要越精密的內容設計。」

原本有點擔心沒有花藝專業的自己,在邊讀<教學的技術>邊設計好內容後,

就已經預期這會是一場精彩的工作坊、有自信多了。



因為依照<教學的技術>裡提到的各項環節去檢視&準備,
就已經可以先預見許多可能的問題,先做調整。

也會清楚知道每個互動的設計夠不夠完整,
課程的節奏更是能在投影片裡就做足功夫。



以前做舞台劇的經驗告訴我,
現場需要調整的越少,當天能夠鬆鬆地發揮,
就會是最好的舞台演出。



<教學的技術>要帶給你的就是這樣的體驗。



果然一篇分享不完😅下一篇(週)繼續分享這本書對我來說,
除了技術上的支援,還有情感上的支撐啊~~~
是邊讀邊鼻酸我沒有誇飾喔。

也就是說,

<教學的技術>更能突顯或檢視你的教學內容,
能不能被輕輕的承載而讓學員有深深的體會。





🌹
超感謝 IFD 財團法人國際花藝教育研究文教基金會,
除了一開始給予完全的信任授權,課程中協助準備了超棒的乾燥花及各種教具,後續接著各種合作&課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照片裡我從還沒懷孕到準備去生產,大著肚子做走秀造型,絕對畢生難忘😄
荳的早餐時光
荳派教學
王永福
《教學的技術》王永福-讀者社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