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穿搭時總覺得少一件衣服?用3個生活角色分類衣櫃

2023/04/06    ►►►

【穿搭時總覺得少一件衣服?用3個生活角色分類衣櫃 】
大概在兒子一歲多,剛開始學說話、愛說話的年紀時,有一天早上,我站在衣櫥前,打開衣櫥的門、用眼睛掃射一下衣服,
就在這個timing,兒子說了一句話:「都沒有衣服可以穿~」
那是正在學說話的兒子,重複了媽媽每天的台詞。我哭笑不得,覺得兒子實在太可愛了,
也才發現我竟然也陷入了「衣櫥裡永遠少一件衣服」的漩渦。
「怎麼會這樣呢?我明明都在教學生,不會對著衣櫥嘆氣的穿搭方法不是嗎!」
「啊!原來學生的心情就是像我現在一樣,那到底是什麼感覺?我現在好好感受一下啊。」
「等一下,已經15分鐘過去了,現在得趕快出門⋯⋯」
內心小劇場一陣後,還是隨便抓了件上衣就穿。
那一個早上,或說那陣子的每一個早上,就是打開衣櫥、嘆口氣,望向一件件的衣服,
這件上衣穿起來肚子太胖、這件袖子太短遮不住手臂、那件好看的穿好多次了。
上衣評論完還有褲子,最後說出那句兒子都學會的台詞:「都沒有衣服可以穿~」
就在連兒子都學會這句話之後,我才意識到自己已經在這漩渦太久,顯然產後瘦下來沒那麼快,
我也還沒決心減肥,那就,先讓自己重回開心穿搭吧!
整媽媽角色的衣櫥位置
媽媽對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角色,過去當然從沒有安排過媽媽角色的穿搭。
原以為我這麼做自己的人,當了媽媽,穿搭風格也不會相差太多才是!?
我果然還是太嫩。當了媽媽或許還可以保留我喜歡的多彩設計、不同風格流轉,但是,育兒所需要的服飾機能,還真是當了媽媽之後才能明白。
以往喜歡的多層次感,當了媽媽都變成累贅。
尤其衣服上的小碎鑽、卯丁、抽虛的流蘇等設計,在孩子一歲前常常需要抱身上的時候,這些時尚配件都成了兇器,
可能會刮到寶寶的身體、或者被抓來吃吃看。因為這樣我有一半的衣服,是真的不能穿。
再來那些合身的T-shirt,在親餵的時期更是無用武之地。
一來因為胸型改變,每件T-shirt穿起來都不是我認識的樣子。
二來出外需要親餵時,那原本讓身型好看的剪裁,只會緊到想讓你乾脆整件脫下來餵奶。這些衣服又佔了25%。
剩下來25%可穿或者穿起來好看的,有些是oversized風格、有些是當初喜歡設計買偏大一點的、有些是懷孕期間買的繼續穿。
也就是說這整個衣櫥只剩下四分之一,拼拼湊湊來的服裝,根本還談不上風格,而我是一位教妝髮穿搭、要大家學會自在形象的老師啊!
「那四分之一,到底是什麼新世界?我就來研究看看!」以苦中作樂的心情開始重整。
其實在研究衣服的過程中,也就是在認識自己新的身型。
不論是因為產後,還是其他原因,你的身型改變了,那麼你就會需要重整一下穿搭/衣櫥,也是重整自己。
3個生活角色
「請寫下你在生活中的3個生活角色,例如我的是:鬼靈精怪的妝髮造型師、小荳老師,還有7歲的林小荳。」
此時學生通常會一個問號臉,加上有點詭異的笑,我就繼續說。
「當造型師的我,穿搭比較有個性一點。破牛仔褲、花不隆咚的上衣、流蘇包包⋯⋯,我想玩的時尚會放在這個角色裡、盡情發揮。」
「但小荳老師就會收斂許多,畢竟學生在上課不能只看到我,而要專心地投入在課程裡。
再加上企業講座會去到不同的公司,我會隨著企業文化,而穿得更融入一些,讓學生在第一眼就有認同感。」
「那7歲的林小荳是什麼意思?」學生每次聽到7歲,眼神都是老師你在說什麼的難以置信。
「那就是我最休閒的時刻。沒有工作或者社會的標籤,開心穿什麼就穿什麼。但即便如此,這個角色依然有穿搭公式可循,不然就會變成邋遢。」
一般來說我會建議學生,先分成3類型的生活角色,
職場X休閒X特殊場合
這三大類會用到的單品,可能是完全不一樣的。不一樣的顏色、材質、剪裁、風格等等。
除了區分出3個生活角色的穿搭,初期也會很建議學生直接區分衣櫥裡的分類。
例如我在造型師工作(職場)和休閒時都會穿T-shirt,但穿去工作的必定和平常穿的有所不同,我就會分區擺放。
這樣當我工作前出門的時候,只要看職場那一格的T-shirt就好,不需要一件件檢視。
同時,依照3個生活角色,不同功能而區分的衣櫥收納,更能一目瞭然目前衣服數量的狀況。
想買衣服的時候,在腦中回想一下衣櫥的樣子,現在是那一類的T-shirt比較少?還是根本爆滿了?
所以當我在衣櫥前喊出名言:「都沒有衣服可以穿~」的時候,正因為衣櫥裡沒有一格是媽媽角色,
我只能在從職場和過去的休閒裡,挖一點可能、非常苦澀。
衣服不需要全部重買、只是重新整理穿搭/衣櫥配置
意識到其實是過去沒有的生活角色,一切就好辦許多了。
先從那可穿的四分之一中,找出好看的共通點。在那個階段,我需要可以遮手臂的袖長、衣服要直挺有型、但不能寬鬆也不能合身。
休閒的部分,整理出一些過去偏大的T-shirt,以前被放在較後排偶爾穿搭用,現在全站上C位,天天可穿。
職場呢,則是先打散過去的分類,有些之前被放在休閒的剪裁(例如蝴蝶袖),現在則是拉到職場主Key。
身型偏瘦的時候穿蝴蝶袖,感覺太輕鬆,我工作的時候不穿。
但是產後那陣子,稍有空間的蝴蝶袖會讓我看起來輕盈一點,非常時期,只要工作性質ok,先解決穿搭問題再說。
經過一番重整,就可以明顯看出新的3個生活角色配置(特殊場合也是重新安排,這裡先略過),
即使總的來說,我還是只穿了衣櫥裡四分之一的衣服。
但因為規劃了媽媽角色的一區,此後打開衣櫥我就只看那一區就好。不但不嘆氣了,也省了很多時間。
寫文的此刻兒子3歲多了,雖沒變瘦太多,但因為運動身型改善不少。近期再度檢視一下衣櫥,發現可以穿的已經重回6成。
除了當媽媽這樣的新身份,在教學經驗裡,談戀愛(或失戀)、轉職、升職、搬家⋯⋯等生活上的改變,都會讓你在穿搭上有新的需求。
但新的需求並不代表你的風格(穿搭/衣櫥)必須大改造。
重整一下,建立新的穿搭公式,而這也是穿搭最有趣的地方,同樣的單品,因為搭配,又是全新的樣子。

 

*特殊場合指的是像參加喜酒、同學會,或者上台演講、表演,一些你會想閃亮出席,
與日常不同但又不能相差太多的穿搭,這類型一起準備好,穿搭沒煩惱~
 
 

 

 

2023/04/20    ►►►

【又不是明星,需要形象辨識度嗎?】
如果因為你的形象被記得,因此省了將近10萬元,這個附加價值很可以吧?
下午陪荳媽看牙醫前,就在趕一篇關於「形象辨識度」的文章,有點卡關,修修改改多次才完成。
卡關的點就在於,該怎麼寫,才能把「形象辨識度」解釋得更友善,不是一定要對妝髮穿搭很專業才需要、才做得到。
完成後就去陪看牙,剛好今天要進入另一個療程,醫師助理來跟我們報價。
因為要治療的不只一顆,我便詢問了助理,多幾顆有沒有打折
我知道聽起來很歐巴桑,趕緊接著說:「因為我當初就是為同樣的治療而找到這個牙醫診所,當時治療兩顆有折扣。
也因為覺得治療的整體感受很好,後續就把我爸媽都帶來了。」
殺價雖然歐巴桑,但我是忠實又帶客戶來的好客啊(心想著)。
醫師助理說,「您就是林珊汝嗎?」
「對」原來媽媽的病歷上有寫介紹人。接著助理翻看了病例,笑了一下,然後指給我看一個很淺很淺的鉛筆痕跡,上面註記著:「9折」
助理接著跟我確認,治療的選項要A或B,我講了自己的經驗,並詢問她的建議
「畢竟我是很久以前做的了。」
「妳應該有做10年了吧!」她說。
「有」
「因為妳來的時候,我剛來這裡。」
「妳記得我!?」希望當時我有記得降低音量,因為實在太驚訝了。尤其,我今天還是帶著口罩,全程沒有拿下來。
「我對妳有印象啊,妳那時候的髮色很特別」她用兩隻手掌在頭的兩側晃了幾下。
「對,應該是金色的。」她那個手的動作,明顯是記得我是全頭染髮。接著她又說出更不可思議的話
「而且妳有時候會綁兩支辮子,再加上妳的穿著花色都很特別,所以我對妳有印象。」
我有點慶幸今天雖然沒有特別打扮,就是拿了一件洋裝套上出門。
但那件洋裝是朋友親手繪製的,很有藝術家風格,再加上近期戴的阿花小廢包,我應該沒有輸給10年前的自己
就這樣,原本是在殺價,變成回憶殺。
在她認出我之後,我們就邊聊起當年邊諮詢這次療程的選擇,她一邊列著報價表。
最後總價出來,不囉唆直接打9折。
即便現在相同療程的費用已與10年前大不同,我跟荳媽雖同診所但也不同醫師,
也相信原本這個價錢或許就還有彈性可談,但這一個9折就將近10萬的乾脆,我很感謝。
她因為我的形象認出我,除了我們得到折扣,更珍貴的是在那一刻我對她的信任度也直接攀升,諮詢過程也大幅參考她的建議。
好感這件事就是這麼直接啊,很不理性的。
所以素人如我們,需要「形象辨識度」嗎?

 

我這個阿花,幫荳媽省了近10萬元,真是沒白費她以前帶我逛百貨公司、買漂亮衣服給我吧

 

 

2023/04/27    ►►►

【職場X休閒X特殊場合,定調你的3個生活角色】
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造型?甚至想找到自己的風格時,你會做什麼?
其實妝髮穿搭跟旅行很像,你必須先找到目的地,以終為始,便能畫出從現在到理想穿搭的路徑。
上個月跟老公和兒子,一家3口去了一趟東京,這是我們第一次的親子旅行。
出發前排行程的時候一度有點焦慮,上網爬文看半天也沒有一個篤定感說:「對!這就是我想要的行程」於是求助FB大神,
「Shibuya sky 大推~」
「東京近郊的江之島,雖然有點遠但很值得。」
「東京代官山的蔦屋書店是創始店,值得一探,前方代官山小坡兩側,好多時尚服裝店可逛……」
很久沒去東京,朋友們推薦的點,看起來都很不錯,但到底該怎麼選擇、規劃,好像還是沒有一個方向感。
當時除了迪士尼,其他地方好像可有可無,沒有一個必去的地方。
直到我定調了這次旅行的目的:讓孩子感受外語和外國。
我希望在他有一天開始學外語前,知道外語是有功用的,不只是上課考試。希望他能感受到不同國家的氛圍人文。
講人文好像太嚴重,但小小孩的感官很開,我相信他一定會從中觀察到,與台灣不同之處。
定調後,所有的選擇就清楚了。
那些媽媽想去的美麗的咖啡廳、書店、逛街購物行程都先放到最後。
畢竟對孩子來說,台灣和東京的MALL感覺起來應該是一樣的意思。
原本難以抉擇要不要去上野動物園,後來查到一個較冷門的荒川遊園地,可以搭陸地上的電車到達,
而且遊樂園裡也有動物區可以互動,猜想兒子第一次坐陸上電車的好奇眼神,馬上也就決定了去荒川。
有了想達成的目的,手上的行程不會是最完美的,但會是最適合,並回味無窮的。
「定調」也就是先找出方向和目的,來幫助我們做進一步的決定。
當我們在思考穿搭的時候,是不是也常常會陷入焦慮,雜誌或影片看了半天,也沒有一個篤定感:「對,這就是我想要的風格。」
朋友可能會跟你說:「你要化韓妝才顯年輕啊!」
「西裝外套才有專業感,我可以帶你去一家店……」
「圓臉就是要直髮修飾、你不要燙髮比較好。」
「你要先知道自己的風格,才能找到對的衣服。」
「問題就是我不知道我的風格是什麼啊!」Yuri來上課的時候這麼大喊著。
「沒關係,風格畢竟是比較專業的一環。我們可以先從定調開始。
也就是先想想,你的3個生活角色,希望是什麼樣的穿搭方向和目的?」通常從這裡的溝通開始,雖然像是聊天,但已經進入到課程的核心。
定調和定風格有很大的不同,風格牽涉的細節較多、也需要更專業的判斷來完成。
老實說,大部分的人對風格的理解有限,若用風格來學習,很容易又變成拿衣服放在自己身上而已。
但對於生活角色的定調,每個人「一定都有」,只是有沒有整理而已。
「最近剛升主管職,被老闆提醒要穿得更體面一點,但我也不想穿套裝好像太古板。」Yuri先講了一個「穿搭要更專業感」的方向。
她接著說:「尤其平常還是要拜訪客戶,專業之外我還是想保留親切、輕鬆的感覺。」
主管職的專業度,帶有親切輕鬆的態度。這就可以是一個初步的定調。
「那休閒的部分呢?」我接著問。
「小荳老師,我想先請教你,為什麼要把這3個生活角色安排在同一堂課?我在帶衣服的時候有點困惑,休閒的穿搭,有需要像職場穿搭那樣學習嗎?」Yuri的提問,其實又往課程核心走進了一步。
3個面向,讓你更完整
關於3個生活角色的穿搭定調,我們再用一個例子來想。
當歌手出專輯的時候,他會拍MV、上節目宣傳、開演唱會(或新歌發表會),這三個場合,他會穿一樣的衣服、做一樣的妝髮嗎?
基本上是不會。
你可能覺得,「他是明星啊,當然要常常換衣服、妝髮曝光。」
但真正的原因是,這三個場合的方向目的就不一樣。
MV要展現專輯概念(職場)、上節目聊聊天讓大家看到像是私下的樣子,拉近距離(休閒),而演唱會當然就是特定的演出(特殊場合)。
休閒穿搭,也就是不工作的時候,你希望展現出什麼樣子?
「我們又沒有狗仔隊會拍,平常也要在意穿搭嗎?」Yuri笑著說。
除了穿的好看,休閒穿搭定調也跟生活需求息息相關。
例如有新手媽媽說:「過去的裙子都配高跟鞋,但是生了小孩不穿高跟鞋,這些裙子也都束之高閣,有沒有穿球鞋也能搭裙子的辦法?」
於是他的休閒穿搭定調就是,裙裝+球鞋。
除了用看起來的感覺詮釋,直接以單品來定調也是一個方式。
最主要就是讓你在思考穿搭的時候,直接有幾個已經設定好的組合,也就是上篇提到的「穿搭加分公式」。
「這樣講我就懂了!像我休閒的時候就不想再穿上班的衣服,但每次逛街好像又都只買了上班的服裝,
買到覺得明明常常買衣服,但假日卻又沒衣服想穿。」
對,就是因為沒有先規劃好,隨便穿其實是最困難的,每天都要重新思考一次穿搭啊。
除此之外,定調的時候別忘了彩妝、髮型的部分,應該也需要隨著你的新穿搭而有所調整。
一併思考有時候更省事,例如「專業又輕鬆」的定調,後來我們就幫Yuri換了一個微捲的中長髮,和珊瑚色的唇膏。
相較於她之前的長捲髮,中長髮顯得俐落許多,珊瑚色口紅也比橘紅色穩重,這樣各方微調的情況下,Yuri原本的衣服就能完成新的形象。
定調你的3個生活角色
1.職場X休閒X特殊場合,以這3個生活角色需求,形容穿搭
可以是看起來的樣子、常穿的單品,或者舒適度的需求等等。
別忘了把彩妝、髮型也一併想進去。
2.找出相近於形容的妝髮/穿搭圖片
建議是找到完整的穿搭圖,不要是自己拼貼的。
因為從完整的穿搭圖中,你可以知道自己的喜好近於哪一個風格,從中學習專業穿搭。
或某一個品牌的穿搭是你適合的類型,可以直接去試穿看看。
拼貼會容易又變成自己的穿搭詮釋,又卡在搭配的關卡裡。彩妝一定要實際畫畫看,髮型則是請充分跟髮型師溝通。
3.試穿試穿不停試穿
無論是自己的舊衣重新組合,或是去專櫃試穿,一定要穿上身看看,才確定這個定調是不是適合。
「試穿很累啊~」每當學生這麼說的時候,我就要你回想,跟每天早上不知道要穿什麼的心累,那一個比較累!?
尤其當你的「穿搭加分公式」建立了,之後買衣服在你挑選的當下,已經知道自己適合、需要什麼單品,試穿起來又會輕鬆許多。
最後要提醒一下,很多人會跳過第一個步驟,直接就從找圖片開始。
但這樣很容易就陷入了最初雜誌或影片看了半天,也沒有一個篤定感。
請記得「定調」的重要性,再厲害的造型師,也是從你的方向、目的等各種需求開始設計形象。

 

好看的衣服或穿搭很多,但真正適合你的,絕對是因為她符合你的生活需求。
 
 
 
2023/05/04    ►►►
 
【一卡皮箱是衣櫥的縮影,旅行帶給你的造型必備清單。】
曾經在一本書上讀到說:「大人的旅行通常是到了目的地才開始,但對小孩來說,從出門的那一刻,就已經是旅行。
孩子會從很微小的細節體驗、為很小的事物開心。」當時我就在想,對我來說,旅行是從什麼時候開始?
包的不只是衣物,還有對旅行的想像
對我來說,旅行是從打包開始的。
除了查好當地的氣候、準備好足夠天數的衣物外,我會想像著每到一個地方、參與一個體驗時,我想要做什麼樣的打扮。
除了拍照起來好看、符合場景,還要能夠方便當下的行程才是好穿搭。
例如帶著孩子去迪士尼,我少女心得想穿著蓬裙、有點公主感。
一開始拿了一件認真的蓬裙試穿(是的,打包行李我都會重新試穿一次),雖然好看,但老公就在旁邊說:「妳確定穿這樣可以玩嗎?」
的確,蹲下來顧小孩的時候,整件裙擺都會落地,而且玩樂時可能還要一直拉裙子。
抓著想要蓬裙、也要夠俐落的想法,想到我有一件單層的紗裙,上面有彩色圓點刺繡。
視覺上非常符合迪士尼的童話感,也滿足我假裝一日公主的想法。接著老公又在旁邊說:「這件會不會太薄?東京還很冷ㄟ!」
所幸太薄這件事在穿搭來說,是幼幼班等級的問題,用一條保暖的內搭褲就馬上解決。
再加上長版的毛外套,不僅保暖,也做到洋蔥式穿搭,對於在遊樂園裡,一下室內一下戶外來說,完成了兼具公主泡泡和舒服玩樂功能性。
除了服裝,旅行中的妝髮產品打包更是如同皇上選妃般,原本有的口紅山、眼影黑洞、各式髮品,
都必須在此刻精選出能夠最快速、好用、又能做出變化的妝髮戰鬥包。
也是一樣我會依照當地氣候,挑選需要的保養品。
例如去日本會特別帶保濕晚安面膜,去峇里島帶蘆薈亮白面膜,打包的時候彷彿就已經踏入了旅行的當下、思考需求。
彩妝的部分,更是會想像著接下來要去的地方、我會想要畫什麼妝?什麼樣的色系、質地?
如果旅行時間較長,才帶著旅行用的洗髮品,而讓髮根蓬鬆的護髮品則是即使出遊住一晚我也會帶上,因為那直接影響隔天一整天的髮型。
當你打包好一卡皮箱,若又差不多是一週旅行的話,其實那一卡皮箱就是你的日常妝髮穿搭精華,可以再複製成一個月、甚至半年一年的需求。
用旅行的心情,打包生活穿搭
曾有朋友知道了我的日日好穿搭上課方式後問:「我接觸過的穿搭課是老師會到家裡做衣櫥健檢,為什麼妳的課是請學生帶一卡皮箱的衣服來上課?」
更確切的流程是,在帶衣服來上課前,會先有彩妝、髮型課程,和形象穿搭的討論,快速了解學生的需求和困擾。
接著我會再依照這些資訊,幫學生整理一份形象穿搭建議參考圖。
往往學生看到形象穿搭建議時會驚訝:「這些衣服我都有,但我從來沒有這樣搭過ㄟ!」
「老師妳怎麼知道我有這些衣服?」曾經在定裝工作時,被一位男演員說:「跟小荳討論造型根本就是心理諮商,都把人看透了。」
這當然是玩笑,心理諮商是認真的專業,但因為妝髮穿搭很日常、很貼近人,看一個人選擇的物品再加上實際的對談,
要能感受到對方的喜好,也應該算是造型師的專業啊。
穿搭課當天,學生依照建議的照片帶家裡「已有的類似服裝」來上課。有了形象穿搭建議參考圖,
學生在選擇的時候,能夠減少不知道要帶什麼來上課的困擾。參考圖裡有依照學生的需求客製分類,選擇上很清楚,也不會都帶一樣的東西。
例如有學生的工作類型較多元,所以光是在職場形象的部分,就區分為「產品講師、成功經驗分享簡報、喝咖啡銷售」,三種不同穿搭加分公式。
有學生剛成為媽媽,覺得以前漂亮的衣服都不能搭高跟鞋了,問我能不能有新的穿搭方法?
於是她的分類會是「洋裝+球鞋、日常出遊、想特別打扮的場合」三種漂亮媽媽形象。
若沒有特殊需求,大部分的學生會分成「職場形象、假日休閒、特殊場合(喜宴、需上台表演等)」
除此之外,還可以帶「買了不知道該怎麼穿」的單品來上課,常常會發現其實都不是買錯,只是需要一些穿搭技巧而已。
選擇的當下就是累積自信
當學生站在衣櫥前思考要帶什麼來上課的時候,會經歷「什麼都想帶」之後的篩選。
兩件一樣的黑褲,帶一件去上課就好。好幾件花洋裝,應該帶哪一件呢?
這個篩選其實也就已經在選擇,類似的衣服比較常穿哪件?比較喜歡哪個設計?
哪一件明明很少穿但是很喜歡,哪一件明明過時了卻捨不得丟……。
無論多難選擇你只有一卡皮箱的空間,必須做出決定。帶來上課之後,實作一些穿搭的組合,會發現「你所做的選擇,都會是對的。」
即使是不夠直挺的襯衫,折一下袖口就能變俐落。原本怎麼搭都怪怪的皮裙,其實只是放錯了需求分類。
學生原本把皮裙歸類在休閒,搭的是牛仔外套。但這兩種材質都很鮮明的單品放在一起、像是兩位主角彼此搶戲,形象主題就變得模糊。
同一件皮裙其實很適合她的產品講師形象,只是換件白色上衣,讓皮裙成為主角,整體質感一致,氣勢馬上站出來。
原本要送進回收箱的裙子,馬上變成形象大加分的單品。
透過形象整理、需求分類、選擇的自信,
思考穿搭的時候就能有邏輯、組合的思維,而不是望著衣櫥總覺得少一件。
穿 搭,這個「搭」非常重要。
搭配除了上下身、包包飾品鞋子、妝髮等等要搭,也包含了你的服裝要與場合、身份,還有最重要的,你的身型、五官、個性搭配。
所以當我請學生帶著一卡皮箱的衣服來上課,除了其實也能因此猜想她衣櫥的內容外,
「整理一卡皮箱的主動性」是讓他來上課時就已經做了充足的準備。
每一件拿出來的衣服,他都會有想法。
「這件是我工作最常穿的褲子,因為很好穿。想再搭出更專業的感覺~」「這件洋裝很喜歡,但是穿起來總是怪怪的。」
「這種顏色不知道怎麼穿啊,當初看漂亮就買了……」每一件被帶來上課的單品,都有主人對她獨有的、貼身的想法,希望被改變。
而那個獨有的、貼身的,必須由學生自己去感受。
也就是有這個過程,穿搭出來的才會是很符合每個人特色的自在形象。
打包過程中的自我問答、上課中闡述對衣服的想法,都是在建立你與服裝的關係。
未來當你獨自面對穿搭時,不用擔心老師不在身邊,或者還要拿出教科書比對,因為你已經累積了選擇的自信。
即使教科書上說你不適合這個顏色、那個版型,但只要你穿起來開心、總是充滿笑容甚至自信,
那麼你的穿搭加分公式,就會有解決顏色和版型的方法。
即使還沒有立即的旅行,你也可以打包一週的行李看看
1.會被你挑進的是哪些單品?
通常這些單品就是你的王牌,好看舒適兼具。
往往就會是穿搭加分公式的一員。
2.那件最特別的衣服是什麼?
是外套嗎?還是洋裝?包包?
每個人想展現自己獨特時的選物都不盡相同,如果你只有一卡皮箱,
又一定要帶那件獨有的單品,通常會是形象辨識度的指標。
3.妝髮戰鬥包
如果出國的時候可以用一個戰鬥包的產品完成一週的妝和髮型,
那麼其實在日常生活中,這樣就很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