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紐約MOMA博物館鼻酸⋯美感是可以培養的嗎?怎麼有自己的風格?


「我要怎麼知道這個眼影該配什麼顏色的口紅?」「這件洋裝應該搭什麼妝髮?」如果這時候老師的回答是
「培養美感妳要多看看雜誌啊、多看別人怎麼搭啊。」我就會在內心翻一個大白眼。

如果多看看就學得會,我吃過這麼多美味的餐廳佳餚,應該早就成為大廚了吧!

 

多年前跟家人一起去花蓮玩,其中一個行程去了玫瑰石博物館。我們一行十幾個人,館方很親切的主動幫我們導覽。
大家很像小學生校外教學,都很乖的跟著導覽員的解說欣賞玫瑰石,而我就是調皮搗蛋的那個,
我比較喜歡依照自己的步調看展覽。

 

「請問剛剛說,開採玫瑰石的是在哪一條溪?」大家一陣安靜,我在跟大家有點距離的地方回頭說:「木瓜溪!」
導覽員很驚呀,荳哥直接說:「妳有在聽喔?我以為妳都在看自己的ㄟ」

 

有了主動的喜好跟好奇,才會真正記得

 

我是在看自己的沒錯,而且喜歡走在比較前面,導覽員還沒有解說到的時候,用自己的感官先去感受、認識。
而在看的過程中當然會有些疑惑、好奇,這時候就會拉開耳朵聽一下導覽的解說。

木瓜溪的這題,純粹是他在解說的時候我覺得叫做木瓜溪也太可愛了,很自然就記得了。

 

對藝術的初認識是在國中美術課,課本裡有各大藝術家的介紹。因為考試,要背藝術家的年代、作品、風格等等,
當時覺得藝術家很遙遠,那些藝術家的名字也只是名字而已。
後來大學唸了電影、要說我們有三分之一的課都在看電影也不為過。但不只是看,
看完之後要起立分享、寫報告、畫分鏡、依照作業要求拍影片等等⋯⋯。
唸電影對我來說最大的訓練就是,培養自己對於藝術的主觀想法,並能發表出來。

 

我開始去看藝術家的畫冊、藝術家故事的電影,藉此了解藝術家的背景。當那些畫作不再只是代表什麼年代風格,
而純粹是一個人的情感表現的時候,藝術家彷彿變成我的朋友,我懂他、他懂我。

 

2012那年去紐約進修妝髮,待了5個禮拜。每週必排的行程就是音樂劇和美術館,有一天在MOMA看到了Klim的畫作,我竟然鼻酸、紅了眼眶。跟見到偶像本人的激動程度差不多,以前都只能看書、看複製品,而現在我竟然站在原畫的面前。
彷彿瞬間跟Klimt站在同一個時空,看著畫中繽紛的花朵、飄逸的裙子、油畫筆觸的痕跡。



這張是2017再訪時補拍的,當時就是在這兩幅Klim作品下鼻酸。



2012當時還不是很熟的Jackson Pollock

在藝術作品中看到自己
 

Klimt的繽紛色彩像是我的外顯性格,而Jackson Pollock一層又一層與世隔絕的揮灑,則是我的內在。

「也不過就是把顏料或潑或倒在畫布上嘛,這也算畫作?」老實說我也曾經這麼想過,但是當我拿起一張白紙,不知道該從何潑灑起,
又或者灑到最後不知該如何收尾的時候,突然又明白了Pollock在那一層又一層的堆疊裡,是多少的自我對話、懷疑?
封閉而又想溝通些什麼的矛盾。

 

美感是可以培養的嗎?怎麼有自己的風格?

我是先成為阿花之後,才認識Klimt和Pollock。從念電影到愛上藝術家,讓我知道我喜歡混合大量色彩、圖形的阿花美感沒有壞掉,只是風格比一般穿搭認知強烈一點而已。荳爸媽開明的教養讓我保有自己的繽紛美感與喜好,而大學的教育讓我把看似空泛的感覺,能更具體的形容、表現,甚至也能創造出作品。

 

每當學生問我「要怎麼有自己的風格?」

我都會介紹我喜歡的藝術家,重點不在於藝術家的生平或作品,而是讓學生感受到我對作品愛到發光的眼神和態度、進而點燃他們去找自己真愛的興趣。就像當年在電影概論這門課被點名起立分享心得那樣。btw,電影概論課同學們常常分享運鏡啊、燈光啊、角色塑造等等,而我就是常常在講造型。

對於美的事物有喜好了,再輸入一些風格建立的方法,學生便很快就能把美感運用在生活穿搭裡。
光看是沒有用的,要看入心、看得有方法、最後有意見。
 

當你真心喜歡一件事、全心感受一件藝術品的時候,就是沈浸在美感裡。不用講什麼學習,整個人泡在美感裡,能不吸收嗎?

而當你對於自己的喜好能有主觀的意見、決策時,風格就自然形成了。

推薦你接著看
如何知道自己的美感有在被培養?

【彩妝創作影片】藝術家系列 克林姆Klimt、蒙德里安Mondrian、傑克森波拉克 Jackson Poll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