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搭表現的不只是品牌,更應該是屬於你的故事


曾經在英語會話班上課時,聊到我每次去彩妝品專櫃的對話,

櫃姐:「這個顏色不適合妳喔,妳的話是這個色號。」

荳:「謝謝,但我不是要自己用的」

櫃姐:「喔,妳要送人啊~那妳要不要參考一下……」

也不是我故意不說自己是彩妝師,但平常我的打扮真的就不像是一般人對彩妝師的印象(例如全身黑、帶著當季的名牌包、或是看起來很潮的樣子……),我就是一個阿花,穿著喜歡的穿搭。

 

「那妳更應該告訴他們妳是彩妝師,讓他們知道世界上也是有彩妝師是這樣打扮的。」英語老師這麼說。

 

老師的這句話有打中我,原因在於以前覺得,我是不是彩妝師不需要時時跟別人證明啊,尤其買彩妝品的時候,可能只是跟朋友下午茶順帶補貨一下,並不想把小荳老師的工作魂搬出來。

但英語老師思考的是另一個角度,「身為彩妝師,你可以幫助別人瞭解的更多」。

 

這是好多年前的事了,或許也就是受這個對話影響,後來有了 #荳穿搭造型小配方 一系列的文章,

記錄我尤其是在日常時候的穿搭。

 

造型師的日常穿搭,透露的訊息比品牌還重要

 

初期我曾經試著hashtag身上的品牌,就跟大部分po穿搭文的自媒體一樣。但漸漸的我發現難處,就是我常常穿搭的是寫不出實際購買處的服飾配件。

例如我有一件Anna Sui的洋裝,雖然可以就寫品牌Anna Sui,但其實她是我在紐約布魯克林一家選品店挖到的。對我來說,後面那一長串衣服的來源,比較是我想分享的。因為品牌或許是我對設計師的喜好,但衣服的故事,才是讓我穿搭合身的原因。

 

每當我穿起這件在選品店遇到的Anna Sui,上身的是當下布魯克林的氣溫,熱熱而帶點微涼的風。那天跟ㄤ有點沒目的地四處閒晃,會進那家店其實是尢進去看滑板,是的,我在一家有賣滑板的店買了Anna Sui。本來就很喜歡Anna Sui那總是帶點阿花的設計,連品牌名稱念起來的聲音我都很喜歡(唸起來像是Anna Sweet,但是t不發音),在一間毫不相關的店相遇,根本是真愛的命定。

 

穿搭除了時下的流行,更該有屬於你的故事
 

這件洋裝說要正式點穿她也是可以的,可能是搭上草編楔型鞋、背個Kate spade的紅色小包,度假感的城市女孩,也滿符合我對這件洋裝的想像。
但每一次,我都把她穿的很街頭,像是隨便套一件洋裝到樓下雜貨店買罐可樂那樣,套上不需要彎腰就能穿的大開口鞋子,背上前一晚還沒整理的包包。
就因為,

這件洋裝對我來說就是一個隨性的巧遇,本就屬於我的真愛,不需要刻意打扮。


挖出照片,原來我在紐約是直接搭夾腳拖啊!


那根湯匙也是當天在布魯克林買的,原本是項鍊,請老闆改成耳環。

 

流行是永遠穿不完的,快時尚的速度已經快變成沒有時尚
 

必須承認我有斷捨離的問題(苦笑),當每件衣服都有故事的時候,就很難把衣服丟掉或回收。而其中還有一個糾結是,這些阿花設計真的很難再次回歸,不同於素色服飾,這些阿花甚至這一件阿花(花的分布範圍、樣子)都是獨一無二的。

 

還好的優點是,我留著真的一直都有穿。因為是真愛,並不會因為時間而退流行。或許那個顏色或花的樣式會,但是穿在我身上的故事,再配上不同的鞋子、配件,就會是當下最棒的詮釋。


 

就是這家賣滑板的店/當天布魯克林的陽光,和急著咬蘋果的阿花。


推薦你接著看
穿了10年的洋裝

【紐約雜記】Day12充滿夢幻泡泡的「拍婚紗」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