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免整篇都在講她,講結論,
世上沒有什麼純友誼,什麼粉紅知己或他是兄弟,
所有的關係都是細心維護來的。
如果是明著大家都愛(昧)或就是想四處一夜情還是各種另一半我還比較尊敬。
這種明知道人家就是對你好把你捧在手掌心然後還他是我兄弟的我真的不懂。
男生的心也是心,女生希望被呵護照顧,男生就不是人嗎!?
(這話題強制停在這裡)
這集的嚴藝文鑽到我的心裡。
再次不意外的,葉導的戲就是會把每個角色的處境,處理到你只能去感受,而很難貼標籤。
從<含笑食堂>的小三,到雙城的繼母。在一般台劇裡很容易貼上反派(有這麼嚴重嗎)標籤的角色,在生活中,
就只是一個人罷了。一個跟你我一樣的人。
之前看<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對於那種控制狂媽媽的詮釋覺得實在很鮮明,但沒有得到出口。
而Jo媽(楊麗音)的形塑就相對立體的多。
還是會覺得這個媽媽很煩,但看得到她這個人。而不是只有看到一個虎媽的形象。
所有的虎媽,也都只是一個人罷了。
而念念的生母,我對她的感受也就像他每次出現的虛無飄渺卻不可缺一樣。是一種我知道有這樣的人,
但是我不懂。的感覺。(果然母女,我也不懂她女兒)
然後果然片花中母女相見,不是實體的。
或許隨著劇情,會比較懂她們母女吧,或許。
今天剛好跟朋友在聊劇,他首次點入Modern Family後無法自拔,然後我們就聊起了看台劇和看美日劇的感受。
我說美劇總讓我有個憧憬或學習,但台劇讓我感到踏實。
踏實?
例如今天看完第5集,
就讓我很想問身邊有繼母的朋友,你們第一次叫她媽媽,是什麼時候?
而這題在美劇就不會出現,他們都叫名字。
自己的文化,這題,
大概也是我近幾年才有的感受。(大概是老了)
除了一個所謂的國家,更多的是
「自己是怎麼長到現在的」這種感受。
今天就連那王勝維身上的班尼頓都讓我很有共鳴,
這也是看美劇不會有的心情。
然後看到那件衣服,也讓我知道我幹嘛那麼討厭他
我的生命裡也有一個王勝維。
沒有到等10年然後追去美國親眼看見被劈這樣(畢竟我不是念念,無誤),但就是某一種男生,
若用社會價值去看好像是非常成功順遂的,連沒種跟念念分手也會被說一個人在外地難免巴拉巴拉,
生活環境不同了難免如何如何。難免個屁,沒種就是沒種。
我會永遠照顧你咧
王勝維 就 是 個 笨 蛋 !
(不是說強制停了嗎)
<慾望城市>絕對是我對紐約憧憬的起因,甚至影響了我的愛情觀,或人生觀也不為過。
在裡面我看到了自己,也學到了比較歪國人的愛情方式,愛的方式。
曾經一度以為,那我是不是去紐約好,不然至少也去美國,好像那邊的文化更適合我?
也認真的交了一個美國人男友,不是說說想想而已。
而這段感情讓我明白,從來也不是哪國人的關係,或在哪一國生活,而是「你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你要什麼樣的愛情」「你要什麼樣的一生」。
跟那個美國人分手後沒多久,就遇到尢了。
(我為什麼扯到這裡來)
這好像是我說的踏實。
以前我會很期待台劇有一天能像美劇那麼好。
但現在,
我期待的是,台劇能走出自己的味道。
整個歪到收不回來,但是很餓必須停筆(筆咧)。
每次看完雙城都一定要寫一下才能平撫心情。(好危險的劇,都要空出一下午才敢看)
其實很想寫天明啊,鋼琴載走被迫回頭看那一幕,女生你們對真心的男生好一點好不好!
然後關於嚴藝文什麼都沒寫,我怕寫不好,反正她就是超厲害超好看的,連走路的樣子都相當的媽媽。
(這集還埋了一個肚子痛的梗,到底要揪心死誰)
不敢寫決定放她照片消費藝文,以梳化過她為榮
2018/10/13 ►►►
「每個女人都應該要飛一次。」
看到這句的時候,心裡想說什麼一次!我高興飛幾次就幾次。
然後覺得這就是很亞洲的思維。
再覺得也未必吧,女人如果當了媽媽,就是有很多必須的改變與限制。如果說的是媽媽,那沒有亞洲不亞洲的東西方差異。
但如果加入了媳婦的身分,還有結婚就以夫家為主的傳統,就非常亞洲。(Jo阿嬤的電話內容就很婆婆。)
「每個女人都應該要飛一次。」
我很想改成每個人都應該要飛。但
完全無法否認,每個女人都應該要飛,
是2018我們還在努力的事。
為自己而活。
Love Yourself 。
後勁很強,這集明明講女人,(上篇)我卻只寫的出周遭的邊邊角角。因為被挖太裡面。
不講一下這句不好睡。
下集要等兩週美送啊,我想看一直求婚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