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滿清楚的,我不是真的要去學一個技術還是證照文憑,
畢竟當時已經在業界工作了好一陣子。
或說,我知道我缺的不是技術。
那是什麼?
或許是更多的創意設計?
找翻了紐約的學校、私人工作室,跟你說真的,
台灣的課程開的比紐約還要多超多~ 當時非常意外。
那別人出國進修都在修什麼?
於是我去找了一些書。連美恩的<我。睡了。81個人的沙發>就是其中一本。
這本給我最大的觸發就是,進修只是一個看似明確的目標、一個「比較好交代」的說詞,
真正的重點,在於「你做了什麼?」
或更多一點
「你要自己去做什麼!」
<我。睡了。81個人的沙發> 是連美恩大學畢業後去闖蕩的經歷,
而2018年的這一本<隱藏人格們 的 旅行清單>,則是回到她大學時期,描述4個生死交關(無誤)的旅行。
好像因此更完整地知道作者的樣貌(根據這本書的生死交關,睡81個沙發實在還算安全),
又或者其實,
這本書要講的不是旅行。
「幹嘛一定要為自己在某些人眼中不是個nice的人而感到委屈,或是堅決一定要為自己澄清?
你敢說你這個人就沒有任何自私或冷漠的一面?」
「就好像,你生來是一隻老虎,卻總是對自己喜歡吃肉這件事感到很抱歉似的,甚至還要一直為自己吃肉這件事找理由⋯⋯」
如同7年前,這兩段話也解開了荳最近的迷惘。
就在我把她當成刺激的旅遊經歷看到最後幾頁的時候,我那不是很nice的隱藏人格,
突然被安慰到了。
旅行(或說人生)中的任何一個小決定,都會為這趟路,帶來完全不同的風景。
而旅行最吸引人之處,
就在於(或許)因為跳脫了舒適圈,
那些不常出現的人格們,會因為心情放鬆、不同的環境,或者
為了保命,而跳出來。
關於荳那不是很nice的隱藏人格,其實也就是最近化眼妝拍影片那個。
很孤僻、有點社交冷感,常常對世界翻白眼。
喜歡在自己的小宇宙創作。
不論是旅行、書寫,還是玩音樂、妝髮造型、下廚⋯⋯或是打掃(啊,今天要洗衣服了!),
如果你有隨時關心自己的習慣,
那麼每個人格們就會更舒適自在,你
就會活得更自由~